邯郸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北省这个县城进行搬迁时,为何要迁到80 [复制链接]

1#

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政府驻地,也就是馆陶县城在官方文件上称为“馆陶镇”。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称呼里,很多时候会叫做“南馆陶”,这是相对于历史上曾经作为馆陶县城、位于今天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北馆陶镇来说的。

馆陶县的今、古三个县城,粗红线为今县城,细红线为古代两个县城

其实北馆陶镇作为馆陶县城的历史是从金代开始的,公元年由今天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东古城镇迁到了北馆陶,年馆陶县城再迁到南馆陶,北馆陶作为馆陶县治所年。

民国时期馆陶县城北馆陶与南馆陶镇对比,可见两地体量已经差不多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馆陶县城距离金代以前的馆陶县城、今天的东古城镇距离仅有6、7华里左右,有着如此近的距离,在人口较为稀少的古代显然不会再产生一个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和县城相媲美的镇子了。那么既然在年进行县城搬迁的时候选择南馆陶,显然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整理出版的馆陶县党史、军事史资料上也得到证实,南馆陶镇作为馆陶境内仅次于县城北馆陶的重镇被频频提及,它曾是日寇重兵驻守的地方之一,也是我党我军对敌斗争最多的地方,显然在这个时候南馆陶已是经济、政治重镇。那么南馆陶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在清朝时期《馆陶县志》里,对南馆陶记载最多的是“建置”条,共有三个机构位于南馆陶:1、南馆陶巡检司,在城(指当时的县城北馆陶镇,下同)西南三十五里,明洪武七年建,清顺治十五年裁;2、南馆陶递运所,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明永乐六年建久废;3、陶山水驿,在城西南四十里,永乐二十一年建,久废。

巡检司是明朝的时候在重要的地方设立的由军队进行检查、收税的地方,类似今天的公安边防派出所,递运所及水驿则是驿站系统,递运为陆路,水驿则是走水路。在明朝洪武七年(年)设巡检司,说明当时南馆陶已是相当重要的地方了:交通极为便利,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已需要派出维持秩序的机构了。

金代年之前,南馆陶一带不一定、也不可能是个镇,而到了多年之后的年却已经是交通设施发达、经济繁荣之地,是什么原因促成如此巨变呢?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卷里显示,馆陶县在元代属中书省濮州管辖,在馆陶县地域里除了县城之外,还有“南馆陶站”的字样。

元朝地图上的南馆陶站,濮州的南北两部分

站即元朝时期的驿站系统,蒙语称为“站赤”,所以在元朝驿站往往会称为“某某站”。

对于驿站,馆陶人民并不陌生,因为馆陶县得名也是来自于“馆驿”,为战国时期赵国在位于城西北七里陶丘之侧置馆驿,而得名馆陶。不过元朝的“站赤”系统则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完善、功能也要强大的多。元朝由于国家规模巨大,为加强对全国范围内各民族、各地区的有效统治,以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驿站多处,广泛用于行军打仗、传递信息、使臣往来、诸王朝觐、粮饷运输等等。在“站赤”里由站户提供往来人员的饮食、马牛驴车轿等交通工具、出夫应役,就像当时人们形容的那样“而际天所覆,罔有不及万方之禀命,朝贡轮蹄络绎,辐辏京师,山行水宿,饮食车马,盘薄休息,所至如家。亿万里之远,不知其劳。”就是说在站赤里可以享受到一切服务,就像在家一样。

元朝的陆路交通

站赤分陆站和水站。陆站又有马站、牛站、车站、轿站、步站之别,在辽东等北方使用雪橇地区还有狗站,陆站间的距离,从五六十里至百数里不等。每站当役的上户及所备马、牛、舟、车等交通工具的数目,视其繁忙程度而定,从两三千户到百余户不等。步站置有搬运夫,专司货物运送。

“南馆陶站”显然就是这个“站赤”系统里的一站。至于它的规模很可能是陆站、水站兼备的大站。

这一点从南馆陶当时的地理位置、水陆交通形势就可以看出来。

1、陆路方面。就像上面所说的,从战国等先秦时期开始就是东西方向交通驿路要道,连接太行山东西的晋(包括后来其分离出来的韩赵魏三国)、齐等国。宋朝的时候成为宋、辽两国使节、商人出行的南北交通要道。元朝时候还成为连接大都至中都省最南端大名路、河南江北行省省城汴梁的重要驿路。

《河北古代陆路运输简史》中所示大都至大名驿路,经南馆陶站

元朝陆路交通图,红点处为馆陶县位置

2、水路方面。隋朝时候在南馆陶城以西几里之处即为大运河永济渠,在历经宋、金两朝黄河改道的影响之后,永济渠河道由于黄河水的淤塞、冲刷,河道向东滚动到了馆陶县在金代之前的县城东古城镇西侧,并且随着黄河向南改道入黄海,其影响逐渐远去,隋永济渠、宋御河的河道到了元朝时就固定了下来,“南馆陶站”就建立在了河之西侧,向北通过水路可以连接大运河并抵达大都。

红点处为卫河畔的南馆陶

从水、陆两方面来看,南馆陶已具备了建设陆站、水站的条件。为什么要把陆站、水站设在南馆陶呢?

1、从元朝《中书省所辖腹里各路站赤》设置情况来看,管辖着馆陶县的濮州仅有马站和水站各1处,分别有马匹、船条、驴90头,虽然和其他府、路、州相比,拥有的站比较少,但是按照每个站所拥有的马匹和船只比例来计算,濮州所属的1马1水两个站赤无疑是最高的,说明站赤规模比较大。

红框内为濮州

而濮州的形状也极为特殊,它被冠州分为了两部分,也就是说濮州州城及附近的朝城、观城、范县和位于北方其所属的馆陶、临清、丘县三县是不相临的。在南半部分濮州州城周围并没有在卫河及大运河沿岸,并且大都到大名、汴梁的陆路也在州境西侧而过,因此濮州南半部分是不具备设置水站、陆站条件的。

濮州南半部分

濮州北半部分,明清时期极为繁华的临清,在元朝却因为大运河刚修,时断时续、运行不畅,还没有发展起来。丘县也离水陆交通路线较远。因此,濮州所拥有的马站、水站2个站只能够选择在馆陶县境内设置。

濮州北半部分

2、从馆陶县内流经的卫河,依然是元朝向大都运输粮食的重要通道。就像上面所说的,大运河还不好用、海运粮食风险太大、胶莱运河开凿了一半却因为海沙堵住出海口不能使用,所以很多时候运粮需要由江南经淮河运至黄河,再由中滦经过60里陆路,在淇门装船,经卫河运至大都。

中滦到淇门运粮的旱路,黄线所示

3、宋朝时候的都城开封(元朝称汴梁)、陪都之一北京大名府,虽然在宋和金、金和蒙古战争中破坏严重,但仍然是体量巨大的都市,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开封为省会,大名则是大名路的治所,馆陶县是位于两者到大都之间第一站,所以在馆陶县境内设置陆站、水站也是理所应当的。

从大都到大名,再到汴梁

4、南馆陶离馆陶县、大名县交界处不远,符合元朝几十里路设一站赤的距离。并且在大德四年(年),为解决自金代黄河夺淮以后,卫河水量不足,自临漳境内分引漳河一支,经成安、广平至馆陶县孙庄入卫河,以利漕运。孙庄就在南馆陶之南不远,在两河交汇处设置站赤也利于人员驻扎、物资交流、信息汇集。

5、南馆陶隔卫河相望的对面就是馆陶县的故县治——东古城镇,拥有一定量的人口,站赤里所需要站户,也就是承担养马、提供食物、差役的人员也有了着落。

以上因素综合到了一起,就成为了元朝朝廷在南馆陶设马站、水站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有了南馆陶站赤的存在,形成了人员、物资、信息的汇集之地,在元朝之后南馆陶就形成了仅次于县城北馆陶的重镇。有了元朝的基础,明朝初期,南馆陶仍然是有较大影响力的镇,又在这里设置了巡检司、递运所、水驿,经历了明清之后也越来越繁华,直到新中国之后又成为县城南迁的选择地。

总的说来,南馆陶镇形成、发展于元朝,是因为朝廷在这里设置了站赤后,带动起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无到有”形成了镇。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