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华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之高,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一千多年来,李白如同一个耀眼的巨星,倍受世人追捧,但是细究他的生平和作为发现,李白从生到死都包裹在迷雾之中。
首先是李白的出身成谜。
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时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暠(hào)建立西凉王国。尽管西凉王国大约在如今的甘肃敦煌地区一带,人少地偏,仅仅存国22年,可以说存在感极弱,但是李暠的子孙后辈却大大有名,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之一,大唐帝国就是李暠的后人建立的。
李白在自己的遗稿中说自己是李暠的九世孙,与大唐帝国皇室同宗同源,辈分和唐高宗李治同辈,算起来他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爷爷辈。可是在李白生前并未向人提及自己和唐帝国皇室的关系,甚至他多次见到唐玄宗李隆基,都没有说及身世。唐玄宗李隆基曾经昭告天下,允许李暠的后人入籍皇室。如此光宗耀祖的事,李白居然没有登记入籍,实在于理不合。
我们无法考证李白的出身是否属实,但合理推论水分很足。那个被李白认作祖先的李暠,在建立西凉王国时自称自己是西汉时代名将“飞将*”李广的后代。而大唐帝国开国皇帝李渊则自称是春秋时期道家老祖老子李耳的后裔。由此可见,在那个时代攀附名人为祖先的做法是很常见的。
李白在遗稿中还提及,自己的先祖获罪西迁至条支,隐姓埋名达五代人之久。有学者异想天开地推测:李白上溯五代,正好是唐朝初年,李白先祖很可能是“玄武门之变”中被唐太宗李世民流放的皇族之一。这种丝毫没有证据的推测,只能当作助兴的谈资,真实性几乎为零。
这条遗稿记述,又引出了李白的出生地之谜。
民国之前,史学家对李白的出生地非常明确,那就是大唐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市)。李白在他的诗文里也多次以蜀人自居,还自豪地声称:自己和汉代大才子司马相如是老乡。
但是到了“五四”运动之后,有史学家提出,根据李白遗稿记载,李白应该出生在家族流放地才合逻辑。直到建国后,经过大学问家郭沫若的研究,才有了目前最流行的说法:李白出生于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
通过“李白出生碎叶”的说法,李白家族的迁徙轨迹似乎很明了:上溯五代祖先流放条支,后代逐渐向北绕过葱岭,到达余里的碎叶城。然后在公元年,即女皇帝武则天统治后期,李白出生了。之后五年,李白家族又从碎叶城跋涉多里迁入蜀地。这样遥远艰苦的行程,其中饱含的艰辛简直难以想象。
“条支”是一个地名,大致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如果说李白的先祖客居在了中亚地区,这明显不合常理。在大唐帝国唐高宗时代,在今天的阿富汗地区曾经设立过一个“条支都督府”,李白所说的“条支”很可能是这个条支都督府。但是条支都督府设立于公元年,40年后李白才出生。因此李白遗稿中关于家族迁徙史的记述也不是亲历,其中有多少水分,无人知晓。
李白身世和出生的谜团已经够烧脑了,但是他的死亡之谜更加让人匪夷所思。
“安史之乱”爆发后两年,李白为实现自己的*治理想,投入唐帝国宗室永王李璘的帐下效力。但是李白很快受到永王李璘谋反案的牵连,先后两次被流放,第二次流放李白已经57岁,而流放地是虫瘴遍布的偏僻之地夜郎(今贵州梓桐)。以当时的交通和物质条件,李白的这次流放用“颠沛流离”四个字形容最是恰当。
顺便一提,这个永王李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16子,极得老爸的宠爱。在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李隆基诏命永王李璘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招兵买马,征讨叛*。永王李璘以为自己有望继承皇位,便广揽人才,扩大势力,李白就是投入永王李璘帐下的一员。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太子李亨在肃州(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强行继承皇位,遥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永王李璘仍然觊觎皇位,擅自决定展开所谓“东巡”行动,名义上是征讨叛*,实际上有割据甚至分裂唐帝国的意图,最终被唐肃宗李亨定性为“叛乱”,永王李璘兵败被杀。
公元年初,唐帝国大赦天下,李白得以免罪,回到女儿居住的金陵(今江苏南京)。对于李白是否真正到了流放地夜郎,至今仍有争议。但是即使李白是在半途中得到赦免的,这段旅途也是极为艰辛的。在归途中,李白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名诗,字里行间里展露了他脱离苦海、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
动荡的生活经历,加上嗜酒的不良生活习惯,使得李白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深受病痛折磨,他患上了慢性脓胸症,这个病在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下都是极难治愈的,在年前的唐朝,那就是绝症。
公元年末,李白在病痛中去世,享年61岁。在他死后不到半年,引发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彻底被平灭。
关于李白的死,历史上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是主流说法:李白疾病大限已到,病逝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第二种说法就相当博眼球了:李白在宣城(今安徽宣城市)的采石江游玩时喝得酩酊大醉,俯身捞水中月影时,失足落水溺亡。
其实,李白之死的第二种说法充满传奇色彩,显得极不真实,但是大量的学者认为这种说法更加贴合李白的性格和人设,那个平淡无奇的“病死说”对李白来说简直窝囊至极,只有“揽月溺水说”才配得上李白浪漫传奇的一生。
李白的生与死都是谜团,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李白性情豪放,言辞夸张,不拘小节,给人以洒脱不羁的感觉。现实中这样性格的人,大多附属了言语轻率、行为唐突的缺点。李白号称浪漫主义诗人,嗜酒任性,他言行随意的缺点相当明显,只不过因为他极大的文学成就,将缺点淡化甚至掩盖了。但这并不是李白性格的最大缺陷,仔细分析李白的性格,就会发现他完全是一个矛盾体,在他身上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实在让人无法理解。
李白既能写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深谙道家“出世”思想的绝句,也能写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急于“入世”的马屁文章来。
李白历来被后世宣扬为不畏权贵的典范,可是真实的李白却不断游走于官场之中,甚至他在追随永王李璘期间,为了逢迎宣扬永王李璘的所谓“东巡”,写下了十一首七言绝句《永王东巡歌》。李白追随永王李璘,主要原因也许是想要平定叛乱、建功立业、救民水火,但是不可否认,他也有“从龙建功”的*治*博心态。这样的李白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是“不畏权贵”吧。至于所谓的“唐玄宗赐酒、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墨”的传奇故事,只是“姑且听之”罢了。
解读李白性格矛盾之谜,从他的诗里可以看出端倪。
细读李白的诗,除了能感受到他的洒脱不羁、想象独特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那就是在李白的诗里,“酒”和“剑”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诗人与酒的关系可以理解,历史上绝大部分诗人都和酒有不解之缘,潦倒时喝几杯,发达时喝几杯,离别时喝几杯,欢聚时喝几杯,甚至能喝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至高境界。但是诗人与剑的关系好像就有些不搭界了,毕竟既能写(好)诗,又能用(好)剑的人物实在是太少了。
李白自述“十五好剑术”、“喜任侠”,也就是他从15岁开始痴迷剑术,养成锄强扶弱的侠义之气。他24岁时离开故乡游历闯荡,学剑术的时间大约9年。此后李白毕生与剑为伍,以侠士自居,甚至传言他曾经“手刃数人”,至于是何原因杀人、被杀的人是好是坏,都没有详细记述。
由此可知,李白手上有功夫,心中有侠情,绝不是普通文人可比。可是李白却如大多数文人一样,走上了追求仕途的老路,从青年到晚年,不亦乐乎,由此干出了许多自相矛盾的事情来。究其原因,是李白心中秉承的侠义精神在他那个年代发生了蜕变。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主流价值观,其实就是统治阶层所遵循的价值观。主流价值观随着统治阶层的变更、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减等等因素都会发生大的变化。而侠义精神随着不同的主流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侠义精神就是单纯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其本质就是侠义精神。豫让可以为智伯瑶刺杀赵襄子,不惜毁容吞碳;专诸可以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庐)刺杀吴王僚,不惜碎尸万段;聂*可以为严仲子刺杀韩傀,不惜剜眼自尽;荆轲可以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不惜舍身就死。那个时代的的人物好像人人都是侠士,一句然诺、一份谦恭、一饭恩德,甚至一丝疑虑,都可以为之付出生命。
随着中华成为大一统的国家,侠义精神到了西汉帝国时代,就成了主流价值观的对抗,侠士成为抗拒国家律法、维护小团体利益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大侠剧孟、郭解等都是可以影响朝局、左右时*的地方豪强,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干扰了“家天下”的集权统治,因此受到了皇权的严厉打压。
到了南北朝以后,侠义精神成为主流价值观的附庸,侠士必须依附于皇权,为皇权服务才能融入到主流社会中,这就是所谓的“货卖与帝王家”。大唐帝国初年的“风尘三侠”:虬髯客、红拂女、李靖,都有自己的*治抱负,尽管是传奇故事,但是侠义精神依附于皇权的本质,已经至为明显。
李白的价值观形成时,正处于大唐帝国的全盛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家公信力空前提高,大量如同李白一样的任侠之士甘愿为国家效力,目的就是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因此侠义精神与国家意志基本一致,使得侠士以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员为毕生追求。这就是李白为什么不断与权贵交往,渴望得到一官半职的原因,也是他行为互相矛盾的根源。
李白去世之后三百余年的北宋时期,引发儒家理念变革的“程朱理学”兴起,侠义精神与儒家理念的价值观逐步趋同,终于二者合而为一,侠义精神成为儒家理念的分支,实现了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侠义”。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就是儒家理念中的侠义精神。
辛弃疾就是一个儒家理念侠义精神的代表人物,在前作《辛弃疾:大侠的坚持》一文中,对辛弃疾的“大侠”一生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他和李白心中的侠义精神有不同之处。
李白尽管渴望融入统治阶层中,但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侠士,这造就了他的性格矛盾。可辛弃疾已经把自己完全当成了统治阶层的一员,在他心中,“侠”和“儒”是同一种东西,所以他的言行始终如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理念坚持了一生,从未改变。
侠义精神经历了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对抗、附庸、趋同四个阶段的蜕变,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思想概念中的这个样子。但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仗剑江湖、一诺千金、锄强扶弱、快意恩仇的大侠形象,才最有代入感,这就是武侠小说、武侠影视、武侠游戏长盛不衰的原因。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李白那首著名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读来快哉!真是绝世之作!